虚拟货币作为近几年兴起的新技术,在国内政策限制下,许多年轻人尚未搞明白,但没想到已经在反腐案例中出现了。
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纪检监察组、广东省纪委监委11月20日消息,中国证监会科技监管司原司长、信息中心原主任姚前被开除党籍和公职。
通报明确指出,姚前利用虚拟货币等进行权钱交易。
根据长安街知事披露的资料,姚前出生于1970年,现年44岁,安徽人,毕业于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和计算机系,工学博士学位。他早年在中国证监会、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(简称中国结算)、中国人民银行等工作,担任过央行科技司副司长、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、科技司巡视员等职。
回顾姚前的职业生涯,曾在央行和证监会两大金融监管部门任过职,而且多与金融科技有关。他也一直以“懂技术”自居,近年来经常就区块链、虚拟货币、加密货币等话题发表见解,并出版多本专著。确实是区块链、虚拟货币方面的专家。
首先,我国本身就不承认虚拟货币的法定地位,但由于其存在市场价值,近年来,利用虚拟货币进行利益输送、企图逃避监管,是近年来反腐败实践中遇到的一个新问题。
我国对虚拟货币的监管政策较为严格,不承认虚拟货币的法定地位,任何从事代币发行融资行为均属非法。交易平台不得从事法定货币与代币或虚拟货币之间的兑换业务,不得买卖代币或虚拟货币,不得为代币和虚拟货币提供定价、信息中介等服务。
背后原因包括多种,首先是出于安全性方面的考虑。
我国将虚拟货币视为虚拟商品,虽然商品类监管法律较为成熟,但在监管和反洗钱方面存在挑战,由于虚拟货币的交易和流动性太强,容易引发非法活动,如洗钱和诈骗等。另外,普通用户可能缺乏对虚拟货币风险的认识,容易受到诈骗和非法活动的侵害。
其次,监管难度太高。
一方面虚拟货币市场价格波动剧烈,增加了监管的不确定性和风险。同时,虚拟货币的去中心化特性、匿名性和跨境交易等特点使得传统的监管手段难以适用,进一步增加了监管难度。
虚拟货币是一种特定的虚拟商品,不由货币当局发行,以区块链或类似技术为支撑并以电子化方式记录的通货。它具有去中心化、匿名性、跨境交易等特性,这些特性使得虚拟货币在监管和法律执行上存在较大挑战,
不过,随着我国技术的进步和监管政策的完善,虚拟货币的认知和应用正在逐渐增加。但短期内,由于监管政策和公众认知的限制,虚拟货币在国内的发展仍面临较大挑战。